
林從一校長分享家書的感人故事。
華梵大學15日舉行110學年度全校導師輔導知能研習,邀請林從一校長、彭心怡博士以及5位校外專家學者分享寶貴經驗,林從一校長勉勵老師應該先做學生的朋友、再做他們的導師,才能對學生有實質的幫助;彭心怡博士建議老師對學生避免使用「應」、「必」、「一定」等字眼,多用愛的溝通,才能與遊戲世代的學生相容。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二級警戒影響,華梵大學110學年度導師輔導知能研習採分組方式,於圖資大樓舉行一整天的研習。林從一校長首先分享環球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王若嫻老師的真實故事。王若嫻老師平常非常認真教學,但每次講授「應用文」課程時,上課15分鐘學生便睡掉三分之一,上完45分鐘更是全部睡光光。
相當自責的王若嫻老師決定更認真準備、更用力的教,沒想到學生睡著的速度更快,上課10分鐘就睡了三分之一,30分鐘後又倒成一片。直到參加了教育部的計畫,她才領悟到教學既然以學生為本位,主題就不需樣樣涵蓋,應依學生的特性來規劃課程,因此決定將課程主題大量刪裁,剩下兩個活動及一次閱讀。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活動,是教學生寫感恩家書。結果,家書寄出後隔天,王若嫻老師電話接到手軟,電話另一頭傳來的都是啜泣的聲音與感人的故事;有家長說以為小孩恨自己,看到信後才發現原來孩子這麼愛他;也有離婚的爸爸不知道孩子這麼想見久未謀面的母親,收到家書後決定帶孩子去見媽媽……
林從一校長總結,唯有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命經驗結合在一起,才能打動學生的心,而導師制度也是一樣,若能與學生成為長期的朋友,導師對學生的幫助才能更實質有效。因此,導師與學生應該先建立朋友關係,再進化為師生關係,先做朋友、再做導師,是身為導師的重要課題。
他也指示諮商中心,導師應以一個學期對學生做兩次質性觀察紀錄為原則,了解學生學期初至學期末的變化,做學生的朋友,給予關心及了解,「最低的底線就是無論學生做了多糟糕的事情,他仍能在最走頭無路的時候把你當朋友,願意回頭找你、跟你訴苦,這樣的導師就成功了。」
擺渡人生設計職涯發展顧問彭心怡博士也以「中高齡的生存之道——世代相容與溝通法」為題,與大家分享促進跨世代師生溝通與協調的心法,強調最重要的思維,就是「不要叫下一代進入我們的老世界,而是我們要進入下一代的新世界!」
彭心怡博士並以海報書寫輪流作答的趣味方式,請現場導師分組腦力激盪再上台分享討論心得;她同時提出不帶評論的觀察,以及想法、感受、需要、請求等五個愛的溝通步驟,提醒教師對於學生的心理期待和標準要有彈性空間,避免使用「應」、「必」、「一定」等指導或命令式的語句。
針對學生上課時一直滑手機的現象,彭心怡博士則建議教師不妨多多運用手機資源來上課,讓學生光明正大的使用手機學習,自然解決師生之間的溝通障礙。
除了以上兩場演講,下午另有五場精彩的分組研習討論,針對毒品防制、學生申訴、性別平等、特殊教育、學生輔導等主題,分別邀請黎明技術學院軍訓室主任劉邦康上校、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所長黃旭田律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喬虹博士、一間心理行動車創辦人張家寧諮商心理師,以及點亮心燈心理諮商所李訓維所長等人分享寶貴經驗,圓滿一整天的研習活動。

林從一校長勉勵導師與學生先做朋友、再做導師。

彭心怡博士提醒老師以愛溝通的五個步驟。

彭心怡博士分享跨世代溝通與協調的心法。

導師分組書寫海報,討論師生溝通議題。

劉邦康總教官分享校園毒品防制經驗。

黃旭田律師暢談學生申訴問題。

李訓維所長分享學生輔導經驗。

喬虹教授談同性婚姻與性別平等議題。

張家寧心理師談特殊教育。